石门之行,从去年十月拖到了现在。去秋时候,不知什么事给耽搁了,而冬天又太冷,风光难觅,于是就守到了今年春天。三五个人,大家都要空出时间来,再往后移到了五一劳动节。石门山,吸引我的并不是它的山,也不是溪流或飞瀑,而是一座小庙——永兴庙。虞世南曾封永兴县公,后人称其虞永兴。据说余姚城南的南庙,是虞世南的祀庙。另一种说法,石门永兴庙也是虞世南的祀庙,只不过规模小了些,地方偏僻了些,算是南庙的分支机构。
乾隆《浙江通志》载“石门山,(嘉靖宁波府志)在县西南五十里,上有峭壁如门”。案黄梨洲《四明山志》,石门山风光奇特,并有不少文史典故。不妨录之:
石壁对峙为若门,束流于下,劣容一人,叿而过也。门之外有崩湍数十道为水帘,门之内有龙潭。其潭天成石釜,广容万石,瀑布十余丈注之,噌吰若钟鼓。有雌雄石。唐大理丞孔殷避黄巢之乱于此,殃而人神之,以司水旱焉。有石门寺。元柳贯云“石门山者,宋之禅伯进虎子所栖隐”是也。
黄梨洲并撰有《石门山》诗:
石门相去无多路,此日重来三十年。
世事已随沧海变,瀑泉仍向屋头悬。
数家好傍猿儿住,顽石曾亲虎子禅。
却怪买山非不早,至今犹未结茅缘。
黄梨洲文中“柳贯”,字道传,婺州浦江(今属浙江)人。曾任江山教谕,至正二年(西元1342年)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,著有《柳待制文集》,或称《待制集》。黄梨洲所引“石门山者,宋之禅伯进虎子所栖隐”语,实为《待制集》中《慈溪县开寿普光禅寺碑铭》序言:
盖其地去支山不十里,晋高僧支道林尝往来游息。而宋之禅伯进虎子所栖隐石门山者,又近在廿里间,虎子与浮山远公、达观颖公、薛大头诸德同参同游,想其经行宴坐之处,神光灵气,飘扬涧壑之中。
上文中浮山远公,即宋代临济宗高僧法远,因其每至一处丛席,皆不知不觉成为大众首领,故禅林中皆称其为“远公虎子。”宋代《建中靖国续灯录》有载:
讳法远,郑州人也,投三交嵩禅师出家,幼为沙弥,见僧入室请问赵州庭柏因缘,嵩诘其僧,师傍有省。后游诸方,遍历丛席,知识堂奥,步武轩昂,禅林命曰远公虎子。
庆历三年,法远移居天柱山月华庵。庆历六年又应吕济叔之邀,住持浮山,故后人称其浮山远公。而柳贯文中,“虎子与浮山远公”实为同一人,不知是其笔误还是记忆有误。
黄梨洲所云“唐大理丞孔殷避黄巢之乱”,事已无考。倒是宝庆及延祐《四明志》载有石门寺,建于晚唐景福二年,即西元893年。按黄巢起义时间,自大中十三年(西元859年)浙东裘甫起义始,至中和四年(西元884年)黄巢失败终,历经二十五年。按石门寺建于景福二年,即黄巢失败后十年,晚于“唐大理丞孔殷避黄巢之乱于此,殃而人神之,以司水旱焉”的事迹,时间倒也相合。《志》云:
石门山饶益院。县西南六十里。唐景福二年置,曰石门(寺),旧以石门山得名。皇朝治平元年改赐今额。(《宝庆四明志》)
石门洞潭,在州西南六十里。(《延祐四明志》)
石门饶益禅院,县西南五十里。唐景福初进禅师建,扁曰石门。宋治平初赐今额。(《延祐四明志》)
《四明志》中 “进禅师”,其事迹屡见于《五灯会元》及《建中靖国续灯录》——后一种,明确记录为“明州石门山进禅师”,授徒甚广。进禅师建石门寺,时在唐景福二年,即西元895年。按两种《四明志》,石门寺经一百七十年左右,至北宋治平元年(西元1064年),改额饶益院。浮山法远卒于治平四年,其栖隐石门山的时间,石门寺应该还是石门寺,而非饶益院。